人机协作下,产线AGV的落地难点何解?
2021/4/21 10:50:07 点击:2026
仓储AGV场景无人、单一决定了产品的标准化,决定了二维码导航类产品为合适,发展到现在,二维码导航类产品已经越来越发展为标准化产品。
而产线类AGV更加注重对现场实时环境的判断、反馈、调整,更加倾向于自动驾驶,其和仓储类AGV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,本身并不存在产品矩阵的自然过渡。
中国机器人数据显示,2020年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26.09亿元,同比增长8.40%。其中,仓储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10.13亿元,占比38.83%;产线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15.96亿元,占比61.17%。且从市场规模增速来看,仓储持续下滑,产线开始回升。
随着2019年以后,电商仓储行业整体趋于冷静,一方面,电商物流的自动化改造提升逐步进入下半场,市场热度有所降温;另一方面,电商物流巨头企业开始自己组团队进行内部的自动化改造提升,对外部移动机器人的需求有所降低。
电商仓储场景让AGV真正走入大众视野,但是未来制造业的广阔天地才是未来。
定制化能力是关键
发展到现在,仓储AGV的头部企业已经可以快速、批量地交付标准化产品,供应链成熟、客户认知成熟、技术成熟使得企业的综合成本控制得越来越好。
相比于电商仓储,产线端的需求更为复杂。这是一个完全非标的场景,精度、稳定性、效率、负载、工厂节拍再加上人机协作,太多的难点要克服,很多时候技术的革新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解决客户的痛点,适合才是第一位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如今的家电、汽车行业依然沿用上世纪的磁导航解决方案,稳定、合适才是产线端需求的第一位。所以,定制化能力是现阶段决定产线AGV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。
目前工业生产对机器人本体的定制化要求相对较高,对机器人的稳定性、安全性也有更高的要求。移动机器人近几年兴起,但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场景相对碎片化,特别在一些缺乏成熟案例的行业领域。这就要求企业有能力帮助新行业用户,一同明确需求,从机器人定制化开发、各层级软件系统对接到解决方案的落实,全方位对接。让用户获得切实好处、效益大化了,移动机器人市场才能健康发展。
无人化到人机协同
从场景上来看,相比电商仓库,制造业企业的工厂环境更加复杂,多种设备混场且密度大,机器人需要具备基于环境的自然导航能力,以应对地面辅助标志被遮蔽、污损的问题,此外还必须解决人机协作的安全问题。
这也是近年来SLAM导航开始不断拓宽市场的原因,SLAM导航AGV(AMR)机器人,对应的是离散制造业,即柔性化生产。
企业不但要求打通订单和生产环节,更需要多产线、多片区、多楼层使用AMR,根据生产工序和节拍配置或变更物料供应顺序和时间间隔、搬运目标点,多种自动化设备的衔接和控制,也是制造业企业会遇到的一系列难题。
在这方面,快仓的EVO系统、旷视的“河图”系统等均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技术解决智能调度问题,如:跨场景、跨楼层调度同一类型机器人,让AGV和机械臂、输送线、无人叉车等联动。
完全不同的市场打法
购买力分散、需求复杂多样大大提高了制造业市场的开拓难度。如果AGV企业要开拓电商市场,只需把电商各垂直领域排行前十的企业列出来,一个一个去对接就行,因为目前电商行业的机器人购买力主要集中在这个群体。
然而,如果AGV企业要开拓制造业市场,则很难描绘出固定的企业画像,大企业有需求和购买力,中小企业也有需求和购买力,只是所需数量和对产品的要求不同。
标准化有三个维度:第一,依靠合作伙伴,一起把这个行业做大;第二,联合优秀企业来制定行业标准,让标准先行;第三,客户倾向于以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的方式来提出非标方案,而从供应商角度来说,可以在满足客户要求的情况下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,这时就需要大客户的标杆案例来教育客户。
非标和标准化之间有一把尺子,虽然做非标项目能保证企业体量快速成长,但是技术型的创业型公司如果接了大量非标项目,那么,大量的人力物力很有可能会拖垮企业。
- 上一篇:AGV降本增效发展,或将从电池开始 2021/4/21
- 下一篇:化纤厂扛丝推车里藏着大神奇 5G+AGV是关键 2021/4/21